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蕭惇今 97007064 第九組 兒童期疾患

原文摘錄/改寫摘要

    較為普遍的兒童期疾患大致被分為兩類,外化性及內化性疾患,雖然分為兩類但也是有同時呈現兩類的案例;較常見的外化性疾患為較具侵略性、衝動…等特質的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品性疾患及對立性反抗疾患,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依其類型又有三種記碼類別,品性疾患依其初發年齡又有三種記碼類別且也應註明嚴重程度;而較常見的內化性疾患為較多向內聚焦的經驗和行為的憂鬱症、社會退縮和焦慮性疾患。

    兒童期疾患尚有學習障礙、智能遲緩…等類別,學習障礙為大多數健康專家統稱DSM-IV-TR中的三種疾患:學習疾患、溝通疾患及運動技能疾患,在學習疾患中還分為閱讀疾患、文字表達疾患及數學疾患,在溝通疾患中分為語言表達疾患、音韻疾患及口吃;智能遲緩依據DSM-IV-TR依其嚴重性又分為五種記碼類別。

我的感想/心得/疑惑

    在看DSM-IV-TR時,常覺得各疾患所列出的各種症狀在我的眼中就只是症狀,很少會有親身經歷的感覺,雖然時常會有醫學院學生症候群,但那僅限於某幾種較廣泛性的症狀,對於較嚴重的症狀可說是只有書面上的了解,且有時甚至會懷疑自己對於症狀的嚴重程度認知是否正確,因為單就DSM-IV-TR中的幾個敘述且每個人對於敘述會有些許不同的感覺,實在很難知道症狀的嚴重程度;且對於一些較不常見的疾患真的會有陌生感,感覺很不真實。

我有這樣的感想/心得/疑惑,因為我聯想到什麼人事物?

因為什麼我會有這些感想?

    暑假的時候,在一個營隊中體會到,DSM-IV-TR中所提到的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也第一次知道此疾患會有遺傳的因素,我遇到的是兩個家庭中的兩個媽媽和其中一個的小孩,帶著小孩的媽媽沒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而小孩及另一個媽媽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且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的媽媽也有一個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的小孩,依據其說法真的可以感覺其照顧小孩比沒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的父母更為辛苦,也第一次體會到是否服藥對於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的差別,這個差別就算不是相關人員都可以體會,當所有人覺得藥物很重要而勸小孩的媽媽要記得給小孩服藥時,她竟然以偶而會忘記的說法跟我們說明沒服藥的原因,在那時真的有一種無力感,因為已有藥物可供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患者使用,然而因為其家人的因素而造成本來可以避免的症狀再度發作,在那時雖然很無力,但還是得勸說定時服藥的重要性。

    依照暑假的經驗,在看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感覺比其他兒童期疾患更有感覺,因為有實際經驗,在看DSM-IV-TR的字句就比較不會疑惑。

    雖然幾乎每天都會在社會新聞中看到殺人事件,可能是沒接觸過患者所以很難想像真的有品性疾患、反社會疾患…等疾患,感覺在DSM-IV-TR中看到這些疾患症狀的敘述時,只能夠盡量從每天的社會版報紙中尋找端倪,而非像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這麼有真實感。

提出問題

    如何讓患者有效的使用藥物,以避免症狀發作?以家人偶而忘記給藥為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