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黃瓊儀 (97007060) 第九組 兒童疾患

原文摘錄
兒童期疾患分為兩類:外化性及內化性。外化性疾患的特徵為具有較多外化性行為,例如過動和衝動等;這類疾患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品性疾患、和對立性反抗疾患。而內化性疾患的特徵為較多內向聚焦的經驗、思考和行為,如兒童期焦慮性疾患和情感性疾患。除了基因和染色體異常,母親懷孕時所感染的疾病和環境中的毒素也會造成兒童智能遲緩。除了行為和心理上的症狀,兒童疾患患者的神經心理功能也會有缺損,像是兒童品性疾患會有語言能力較差、執行功能不佳和記憶的問題。認知治療及父母的配合對於兒童疾患都有相當大的助益,認知治療能幫助智能遲緩的兒童學習解決生活周遭的問題,父母加入治療的計畫能協助兒童的症狀得到更快速的改善。

我的新學習
品行疾患除了後天因素,遺傳因子和神經生物因素也十分重要,遺傳因子會跟環境交互作用,X染色體上的單氧化酶A基因的活化跟孩子被不當對待時會交互作用。父母管理訓練與多重系統治療比兒童個別的認知治療更加有效。

學到這個,對我會有什麼影響?未來我可以怎麼運用它?
上述這些病因的研究及治療法是我先前所陌生的。通常看到一個不乖的孩子,我只會覺得是家庭環境是主因,是照顧者無法給予完善的陪伴及教育。對於協助的方法,我也只會想從孩子的教育著手,改善他學習的環境和學習的方式。雖然不知未來從事的工作是否會遇到有品行疾患的兒童,但我想多多少少還是有機會會遇到一些〝不懂事〞的青少年,想為他盡自己的一臂之力,從旁協助或口頭勸導,這時就要避免自己成為那個跟對方父母打小報告的人,只會告知他小孩的〝症狀〞,而沒有進行治療。我應該作的第一步是要了解他行為的成因,通常家庭相處情形是個很重要的關鍵,若是親子互動不佳,可能需要暗示父母在跟孩子相處時多給些口頭上的正增強,同時也要訓練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若是我能協助與教育相關機構接洽,就能為孩子提供家庭、學校甚至是社區和同儕方面的協助,利用多重系統治療的宗旨,讓他成長環境中的人都能無形中提供他正向的陪伴。

就算不在工作中,我也能先自己擁有這樣的觀念,在與人聊到相關話題時能進行這方面的交流,從了解自己是如何看待青少年開始。現今青少年所面臨的家庭和社會壓力都相當大,如果大家的觀念能有些許調整,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不是只等著看分數或打分數,而是想想家庭和社會能提供什麼樣的協助,讓孩子更快樂的成長,我想,不論是孩子或長輩,雙方都能更快樂的面對彼此。

問題:如果你必須處理一個學生偷東西被抓到的事件,要如何給予學生具體的協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