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張湘凌 (97007061) 第9組 人格疾患

原文摘錄/改寫摘要
兒童時期的疾患經常分為兩纇:外化性疾患與內化性疾患。外化性疾患由侵略性、不順從、過動和衝動等行為為表徵;內化性疾患則有憂鬱、社交畏縮和焦慮等行為表徵。而當孩子在某些特定領域的學術、語言或動作技能沒有發展出符合其智力水準的期望時,就會做出學習疾患的診斷。而自閉性疾患主要的症狀為與他人互動的障礙;溝通問題,語言的發展遲緩或完全缺乏;和其他的心理問題。不同疾患的病因也不同,家庭和雙生子的研究可提供關於基因遺傳的證據。治療有合併治療,包括興奮劑,主要用於ADHD;品性疾患則需要涵蓋多重系統的密集借如,目前以認知行為治療最為有效;失讀症最廣泛的介入是在教育方面。
自閉性疾患,已使用過多種藥物治療的方式,但都經證實較行為介入無效。

我的感想/心得/疑惑
在看這個單元中的學習疾患這個部份,我腦中所浮現的是「心中的小星星」這部影片,以及台灣的教育模式。心中的小星星是在描述一個患有閱讀疾患的孩童,可是在繪畫上卻有很大的天賦,但是在印度那講求升學主義的教育體系,老師及家長並沒有發現到自己的孩童患有閱讀障礙,而是一昧的指責孩子不用功。這讓我感到心疼,可是,坦白講若不是念了心理系,若不是有這部電影,試問,有多少的家長會因為小孩子的字寫顛倒(在家長的眼中可能寫的醜),閱讀和拼音無法表現理想,而發現孩子可能有一部分的先天缺乏,將孩子帶去醫院,了解孩子的情況,我想這是有一定程度的難度,因為從未接觸過的東西,怎麼會去注意到這些細節,尤其台灣現在的教育又朝多元的方向發展,換言之,孩子從小要學的東西變得更加的多,那這些小細節,更容易因此被淹沒在學不完的才藝之中。

在為什麼會有這些感想
在關於兒童期疾患的部份,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的病因,有基因和神經生理因素方面的證據;品性疾患的病因則比較多,但大致與環境和基因有關,學習疾患中的失讀症,具基因及其他神經生理要素;智能遲緩形式則具有神經學基礎;自閉症具有遺傳因素和神經因素。之所以提出這些,是與在我的感想中所提到的父母是否會發現孩子的症狀異常,進而提供於孩子正確且即時的幫助,得以讓孩子在未來有機會能回歸於社會之中。若是家族中有人罹患相關疾病,相對而言,他們就會具有比較高的警覺性,以及對於相關的知識,尤其是此疾患的症狀,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在早期時就能發現自己孩子的特殊之處。

提出問題
如何幫助大眾的父母建立關於兒童疾患的正確觀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