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挑戰組 97007017 楊景琦 的學習札記

改寫摘要
整體而言,物質性疾患分為物質濫用與物質依賴,在物質依賴的部分則大致分為耐受性及戒斷症狀兩類問題。這兩種問題是息息相關的,耐受性指的是大量使用某物質已達到預期中的效果,或是在服用某物質一段時間後,同樣的劑量無法達到相同的效果,當一個人對某物質的耐受性達到極限時,就會使那個人無法抗拒地增加使用該物質的劑量,若不及時停止服用該物質,則會造成嚴重的物質依賴,也就是「成癮」。在一個人對某物質成癮之後,為了那個人的健康著想,就必須強迫那個人停止使用該物質,這時就會造成上述的戒斷症狀,若是該人對某物質的依賴愈深,則其戒斷症狀就愈嚴重。一般常見的戒斷症狀例如:酒癮引發的酒精戒斷譫妄,也就是所謂的「震顫性譫妄」。
我的疑惑
在課本文中有提到:「藥物依賴或酒精依賴實際上並不是個人的選擇。」對於這一點,我個人覺得頗為疑惑,儘管在課文後方有補述道:「…個人的性格、神經生物學、社會環境、文化和其他環境因素相互影響…」,意圖表示物質依賴其實是非個人選擇的結果。就我的觀點而言,我覺得「選擇對某物質持續使用以至於上癮」,應該是關乎個人的想法還有個人自我控制的能力,不應該把大部份的責任推給環境。當然,若是一個人的身邊都圍繞著抽菸、吸毒、酒精濫用的人們,在長期相處下來,的確會因為每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原本沒有這些習慣的人也出現這樣的行為,這就是環境的影響。然而,是否可以因為這樣的情境,就直接推論「藥物依賴與酒精依賴實際上並不是個人的選擇」,我覺得應該要再多考慮其他變項或是提出實際的數據支持,否則,要如何說明出淤泥而不染、選擇不同流合汙的那些人?
我有這樣的疑惑,因為我聯想到什麼人事物?
用我自己為例,在家中只有父親抽菸,在整個家族裡面,爺爺有抽菸的習慣,父親的三個兄弟中有三個抽菸(包含家父),有一個叔叔是沒有抽菸的。處在一個大家都有抽菸習慣的家庭,叔叔為什麼可以保持不抽菸的習慣?因為他選擇不要抽菸!在我家成員裡面,也沒有出現:爺爺抽菸、父親抽菸、兩位叔叔抽菸,然後我們就都養成了抽菸的習慣。所以,我對於課本所言:「藥物依賴與酒精依賴實際上並不是個人的選擇」相當的疑惑。吸菸、酒癮這類一般所謂的不良習慣,對於自制力差的人來說,的確是難以抗拒被這類癮君子同化;但若是一個自制力好的人,對於這類的引誘,應該可以做出屬於個人自己的選擇──要被同化或不願流俗。

問題若是身邊有人出現了物質成癮的現象(例:酒癮或是菸癮),你會採取什麼樣的行為呢?和他一起成癮?或是想辦法讓他戒癮?還是不管他?為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