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林思妤(97007036)第五組 兒童及青少年疾患

【原文摘錄/改寫摘要】
  普遍的兒童期疾患經常被分為兩類:外化性疾患及內化性疾患。外化性疾患的特徵為較多外化行為,例如具侵略性、不服從、過動和衝動,這類包括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品性疾患和對立性反抗疾患。內化性疾患的特徵則為較多向內聚交的經驗和行為,例如憂鬱症、社會退縮和焦慮性疾患,這類包括兒童期焦慮性疾患和情感性疾患。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是一種持久型的不專心或過動和衝動的模式,比某些年齡的兒童所觀察到的正常行為更頻繁且嚴重。品性疾患有時是成人期反社會性人格疾患的前驅行為。焦慮性疾患和畏懼症在童年時期很典型,當童年時期的焦慮與恐懼影響到功能時,就有需要專業的介入來幫助。自閉症疾患的語言能力受到嚴重限制,有著強烈且自我沉靜的慾望,不與他人互動。
【我的感想/心得/疑惑】
  當孩子有兒童期疾患時,往往都會被解讀為不認真、不聽話,或是害羞內向,通常家長都不會意識到其實孩子的行為表現已經跟正常行為不同了,也有可能是父母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有問題,而沒去在意,把行為表現解釋成自己願意接受的一般名詞而不是疾患,或許是家長自尊心的問題,也或者是心疼孩子、不願孩子被疾病的貼上標籤,常常就會因此輕視或忽略了這些異常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兒童相較於大人疾患的改善比較容易一些,如果近早發現也較容易接受治療,家長應該給與治療師幫助,給予孩子更多的幫助。
【我有這樣的感想/心得/疑惑,因為我聯想到什麼樣人事物】
  幾年前,我國小二年級的表弟因為太不受管教又容易衝動、功課怎麼覺都記不來,而被帶去看醫生,醫生判斷他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接受了一連串的治療,雖然比起一般孩童還是略為過動,但已經比當初好很多,也已經算是正常範圍的行為,不是異常過動了。好在當初舅舅他們發現的早,有想到這會不會是過動症,及早去看醫生,才能快速改善。此外,大二下有修過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的課程,阿發老師有給我們一部影片「心中的小星星」是在描述小男孩有學習疾患,但父親卻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只是一昧的強逼他念書、送去管教嚴格的學校,使小男孩每天都過得很痛苦,還有了想自殺的念頭,好在有一位老師幫助了他,才使他有能開心快樂的成長。
【提出問題】
如果你是治療師,有一個小朋友有著嚴重的社會畏懼症及懼學症,你會如何幫助他克服焦慮及恐懼?會請家長怎麼配合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