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1日 星期五

江奕賢 第二組 substance-related disorders 挑戰組 97007002

【原文摘錄改寫摘要】
面對壓力時由於調適方式的不同,會反映在生理上。有以問題為焦點與以情緒為焦點的因應方式,正向的情緒可以抵消負向情緒對生理造成的影響,在面對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選擇以情緒為焦點的因應方式,例如轉移注意力,或是比較好的方法。功能性社會支持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擁有較佳人際關係品質的人,願意相信在需要時可以請求朋友幫忙。社會支持程度較低和負向情緒增加有關,可能會影響荷爾蒙分泌與免疫系統。心血管疾病與氣喘等疾病會因憤怒、焦慮等情緒
而引發或惡化。壓力管理中各種不同的技巧,減少亢奮狀態、認知重建、行為技巧訓練、環境改變法能有效幫助某些特定疾病,如緊張性頭痛、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慢性疼痛等。
【我的感想】
面對相同的壓力,有的人能夠處之泰然的面對;有的人卻會因此發病。除了先天體質的不同與社會支持的有無外,自身調適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我們唯一可以掌控的。許多慢性病患者或是老人的照顧者,自身的健康狀況往往也不好,照顧者本身要面對的是無止境的壓力,也常常聽到照顧患者的人反而先過世。因為照顧者往往試圖想要改變些什麼,希望患者病情能夠有更進一步的好轉,能夠自理一定程度的生活。在屢次受挫後,照顧者長期處在沮喪或憤怒下,也會失去自身的健康。
【我有這樣的感想,因為我聯想到什麼人事物?】
我的奶奶在世的時候,由於失智,很多事情都記不清楚,也容易無由來的發怒,當時許多長輩對就照顧奶奶失去耐心。由於我爸爸住在高雄,奶奶又不願意南下,所以其他長輩們只好將奶送到安養院。在安養院中的看護許多都待不到一年就離職了,聽老闆娘的說法,許多人都是因為身體不適。而在奶奶到安養院前,負責照顧奶奶是大伯母,大伯母的身體也時常抱怨出了毛病,因為那時除了照顧奶奶外,大伯母家裡還有許多煩心的事。大伯母是個傳統的女人,即使身體狀況不佳,還是自己種菜,養雞鴨等等,總是想盡辦法將自己的時間利用到極限,幾乎沒有閒暇的時間。即使有人勸她休息一下,也沒有辦法說服她給自己一點空閑。但是大伯母卻是所有照顧奶奶的人中最久且最有耐性的,我想是因為大伯母在面對奶奶因失智而亂發脾氣或因為記不得事情而誣賴別人時,懂得轉移注意力,不要執著於其上吧。

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蔡姿妤,97007047,第六組,身心症

改寫摘要(From課本267~268壓力和心肌梗塞):身體承受的壓力會反應在我們的生理上,像是當我們身體用力的時候或者我們感受到憤怒與極大壓力(工作、人際等等)容易誘發心肌梗塞,而壓力分為短期急性壓力,例如戰爭,與長期壓力,經濟上的煩惱。而在醫學上的研究也發現A型人格的人有較高比例會有冠狀動脈相關的疾病,這項實驗進行了長達八年,但是課本中也提到,這項研究有兩個問題,第一是研究人員分析受試者是否為A型人格的標準不一,第二為傳統的冠狀動脈誘發因子有憤怒情緒、高膽固醇等等,但是即使控制了這些行為,A型人格還是會比一般人多出兩倍的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相關疾病之機率。雖然說壓力會誘發冠狀動脈相關疾病,但是在男女上還是有所差異,女性會因過度壓抑憤怒情緒而誘發冠狀動脈相關疾病,而男性則是因為明顯表達憤怒情緒而誘發冠狀動脈相關疾病。


我的感想及原因:以前總以為當身體生病了,例如感冒頭痛,就一定是因為感冒病毒所引起的,不管什麼樣的病總會有細菌、病毒、細胞病變等等這種因素所造成的,很難聯想到心理上的壓力也有可能會是我們身體上不舒服的可能原因之一。一樣以頭痛為例子,有可能是因為感冒不舒服而感到頭痛,但同樣一個症狀也會因為工作上的壓力而引起頭痛。回到課本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研究,我想飲食、生活作息等等一樣會是誘發因子,但是現在做診斷時要再多考慮一項可能原因,便是心理上的壓力。讀身心症這章的感想是,原來我們的心理上能夠對生理上造成這麼大這麼明顯但又不好治療的狀況,不像感冒吃藥那樣簡單,心理上的問題是需要花費更多時間更多精力(心理師的工作好重要)。


提出問題:當身旁的人可能有身心症的症狀出現例如狹心症,而他的工作必須常常處在極大壓力下且還有經濟上的問題,這樣雙重的壓力明顯影響到他的狹心症,但是他卻不知道這兩者之間是有相關的。請問你會怎麼樣幫助他?請問你會如何跟他說明壓力與狹心症之間的關聯性與對他的影響是什麼?

蔡姿妤,97007047,第六組推薦~童芳愉,97007010,Cognitive Disorders

選拔組-童芳愉97007010 

我覺得這位同學寫得最好,因為整體架構非常明確清晰,很適合在閱讀這章前做為一個導讀。
再來是因為心得的部分我也有同感,像是之前看過明日的記憶這部片子,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阿茲海默症對一個人以及他的家庭會造成多麼大的影響。
家人需要花很多時間來照顧,對罹患阿滋海默症的患者也會是一個很大的煎熬。隨著時間過去,父母老去,遲早有一天我們也要面對這樣的難題。

2011年1月8日 星期六

王詩婷 97007063 第九組 兒童期疾患

原文摘錄/改寫摘要
大部分的心理學理論皆認為童年的經驗和發展對成年人得精神健康非常重要。為了將兒童的異常行為分類,診斷者必須考慮不同年齡層的典型行為。
兒童期疾患經常被分為二大類:外化性疾患與內化性疾患。
外化性疾患的特徵為較多外化形為,如具侵略性、不服從、衝動和過動,包括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品性疾患和對立性反抗疾患。
內化性疾患特徵為較多向內聚焦的經驗和行為,如憂鬱症、社會退縮和焦慮性疾患,這類包括兒童期焦慮性疾患和情感性疾患。
兒童期疾患的病因方面,在雙生子的研究下,已發現遺傳因子為重要因素,而母親懷孕時若抽菸則易導致胎兒患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出生後的環境影響也相當重要。

我的感想
兒童的發展確實對長大後的影響相當大,因此若在小時後就發現問題並及時處裡,例如給予失讀症的兒童密級的課程與特別教學方法,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而造成兒童期疾患的因素相當多,除了不可避免的基因因素外,父母對孩子在從出生前到出生後給予的環境皆不能馬虎,例如母親懷孕時患的疾病、孩童出生後發生意外、或是居住環境的毒素,甚至是父母的對待,都可能造成孩子的異常,當父母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啊。我覺得只要是對兒童有影響的人,無論是老師、醫生、以及父母,都該了解兒童疾患,才不會在碰到有問題的孩童時因為不了解而傷害了他。

為什麼我會有這些感想?
我認識一位國小一年級的男孩,他總是充滿活力、說話相當有趣、也充滿著好奇心,但他的父母卻相當苦惱,每次遇見他們說起兒子的事,總是眉頭深鎖,因為男孩的老師總是和父母抱怨孩子「過動」,太愛發問之類的,老師似乎很不喜歡,而父母也考慮帶他去看醫生,詳細情形我雖然不清楚,但我覺得身為老師,應該要對兒童期疾患的特徵、甚至是診斷的內容,皆須相當了解,對孩子也該有包容心,重點是,我認為他不該隨便脫口出「過動」這個字眼,就好像對這孩子貼上標籤似的,父母又因為對此完全沒概念,一聽老師這麼說,就真的覺得兒子有病,這讓我覺得,政府應該要有那麼個規定:「所有老師與父母(與即將當父母者)須強制接受對兒童期疾患的深入了解之學習課程」。

問題

如何讓完全沒概念的父母了解注意力缺乏/過動疾患呢?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2011/1/6申論題開書考注意事項

各位好:
明天(2011/1/6),進行申論題開書考的部分,可以攜帶相關書籍和筆記。
因此請大家務必於明天早上9:10來參加考試。
明天作答時,請大家務必先列出該題答案的大綱,再進行詳細內容的回答。
麻煩大家了,感謝大家!

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期末變態申論題題目

1.我們很自然將人們歸類,如時常會在生活中聽到一些關於「變態」的名詞,例如:自戀,做作...等,然而DSM-IV特別將「人格疾患」分類出來,請說明相對於只有第一軸診斷,增加第二軸診斷在臨床實務或心理衛教上的優勢或劣勢。(內容一定要運用與包括人格疾患的症狀、病理、或治療)

2.網路的發達造就了網路社群(如Facebook、BBS)、線上遊戲與即時通訊等的蓬勃發展,我們在網路上所「扮演」的角色樣貌,往往與現實反差、互補。平時話少的,可能在網上無可不談;害羞的,在網上卻敢怒敢言了。然而我們或多或少都意識到了自己角色的轉換,和對扮演特定角色的偏好。請說明網路上虛擬角色(1)可能會、以及(2)不會促發「解離疾患」的因素?(內容一定要運用與包括解離疾患的症狀、病理、或治療)

3.「我想到我媽媽,因為和奶奶的婆媳問題,一開始媽媽為了達成奶奶的許多不合理要求,一直東奔西跑,一直擔心會來不及,緊張到一直胃痛開始吃胃藥,到後來演變成自律神經失調!」我們民間有一些團體像是慈濟和法鼓山,他們都提倡「說好話、做好事、執好念」以及靜坐禪修時「來了收心,回去就放心;妄念來,就放。」,請說明這和壓力因應、情緒調適與「身心症」的關係?(內容一定要運用與包括身心症的症狀、病理、或治療)

4.當你認為個案使用藥物與否,是個人的選擇或取決於自制力,對於藥物關聯疾患的診斷或治療上會有什麼影響?反之,當你認為使用藥物與否,不是個人的選擇或不取決於自制力,其影響又是什麼?(內容一定要運用與包括藥物關連疾患的的症狀、病理、或治療)

5.人們總會說:「人老了總是會容易忘東忘西,所以不要太苛責他們。」請問這個關於老化的觀念有根據嗎?不論你認為是否有根據,請說明你的看法?同時,這個老化的觀念,對於照顧老年人、或是失智症的評估和治療上的影響為何。(內容需要運用與失智症疾患相關的症狀、病理、或治療)

6.給予兒童診斷或被貼上「疾患」標籤,在臨床實務、教學/管教、心理衛教上的好處與壞處?(內容一定要運用與包括兒童疾患的症狀、病理、或治療)

沈佑蓮 (97007003) 第八組 Cognitive Disorders

沈佑蓮 (97007003) 第八組 Cognitive Disorders

原文摘錄
有些記憶的改變有明顯的器質原因,例如腦部損害、醫學情況,以及物質濫用.器質性記憶疾患,可分為記憶性疾患(amnestie disorders),主要的影響是記憶;或失智症(dementia),影響記憶和其他的認知功能兩者.引起主要的問題在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或兩者.這種疾患經常是因為主要的腦部結構異常,例如前額葉(prefrontal lobes)、顳葉(temporal lobes)以及間腦(diencephalon)的異常.失憶性疾患,疾患主要是影響記憶,可能是起於科沙可夫症(Korsakoff’s syndrome)、腦損傷(head injury)、腦部手術(brain surgery)或某些其他的問題所造成.失憶症影響記憶和其他認知功能,包括老人失智症(Alzheimers disease)以及血管性失智症(bascular dementia).另外一類的認知疾患-譫妄(delirium),老年人比其他年齡群的人更容易經驗此症,他是一種意識模糊的情況.在此情況中,一個人可能對集中精神和注意力有極大的困難,而且無法連貫思考.而上述所談的失智症(dementia)則是嚴重的記憶力喪失以及其他認知障礙的症候群.

我的感想
失智症與譫妄是兩大嚴重導致老年人致命的認知疾患,當失智症來臨,通常都是造成整個家庭甚至是家族非常大的困擾和不便.當一個老年人不幸得了失智症或譫妄,原本的性情都會大大的改變,從原本的興趣、情緒、認知能力或身體狀況都產生了很大的改變甚至變得負向性,讓自己和大家原本的生活習慣變得不同.在人際關係上也產生了與原本不同的變化,因為病患性情的改變,產生不友善或不好的脾氣,甚至在聊天談話中有文不對題的狀況,讓溝通變得困難.而且在譫妄的患者還會出現視覺或聽覺的幻想,本組的個案討論中就是因為此症狀讓個案的家人覺得丟臉羞愧,甚至不想去探望個案,導致個案有被遺棄的感覺.身為失智症與譫妄的照顧者,都要付出很多的心力和時間,很多情況不經意的發生,有些時候讓個案的照顧者有身心疲憊和極度失望的心情,是非常值得同情和辛苦的工作.

對我的影響
當初選擇此症狀作為本組的報告作業就是希望可為自己的父母親或是近親家人做些預防或衛教的部分.近年來,此症狀在老年人的發生率逐漸攀升,此狀況是非常令人憂心的,因為生育力減少,年齡層又漸漸變得拉長,如果老人認知疾患不多投入更多的重視,未來是會變得非常可怕的.當研究完此疾患,我希望可以引用這些知識去做些可以幫助老年人病發前的一些預防或是病發後的治療和就醫知識,讓大家不再因為不夠了解症狀而產生誤診或是延緩就醫現象,這是非常可惜和令人憂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