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8日 星期六

王詩婷 97007063 第九組 兒童期疾患

原文摘錄/改寫摘要
大部分的心理學理論皆認為童年的經驗和發展對成年人得精神健康非常重要。為了將兒童的異常行為分類,診斷者必須考慮不同年齡層的典型行為。
兒童期疾患經常被分為二大類:外化性疾患與內化性疾患。
外化性疾患的特徵為較多外化形為,如具侵略性、不服從、衝動和過動,包括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品性疾患和對立性反抗疾患。
內化性疾患特徵為較多向內聚焦的經驗和行為,如憂鬱症、社會退縮和焦慮性疾患,這類包括兒童期焦慮性疾患和情感性疾患。
兒童期疾患的病因方面,在雙生子的研究下,已發現遺傳因子為重要因素,而母親懷孕時若抽菸則易導致胎兒患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出生後的環境影響也相當重要。

我的感想
兒童的發展確實對長大後的影響相當大,因此若在小時後就發現問題並及時處裡,例如給予失讀症的兒童密級的課程與特別教學方法,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而造成兒童期疾患的因素相當多,除了不可避免的基因因素外,父母對孩子在從出生前到出生後給予的環境皆不能馬虎,例如母親懷孕時患的疾病、孩童出生後發生意外、或是居住環境的毒素,甚至是父母的對待,都可能造成孩子的異常,當父母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啊。我覺得只要是對兒童有影響的人,無論是老師、醫生、以及父母,都該了解兒童疾患,才不會在碰到有問題的孩童時因為不了解而傷害了他。

為什麼我會有這些感想?
我認識一位國小一年級的男孩,他總是充滿活力、說話相當有趣、也充滿著好奇心,但他的父母卻相當苦惱,每次遇見他們說起兒子的事,總是眉頭深鎖,因為男孩的老師總是和父母抱怨孩子「過動」,太愛發問之類的,老師似乎很不喜歡,而父母也考慮帶他去看醫生,詳細情形我雖然不清楚,但我覺得身為老師,應該要對兒童期疾患的特徵、甚至是診斷的內容,皆須相當了解,對孩子也該有包容心,重點是,我認為他不該隨便脫口出「過動」這個字眼,就好像對這孩子貼上標籤似的,父母又因為對此完全沒概念,一聽老師這麼說,就真的覺得兒子有病,這讓我覺得,政府應該要有那麼個規定:「所有老師與父母(與即將當父母者)須強制接受對兒童期疾患的深入了解之學習課程」。

問題

如何讓完全沒概念的父母了解注意力缺乏/過動疾患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