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李芝瑩 97007062 第九組 兒童期疾患

原文摘錄/改寫
兒童時期的疾患通常分為以下兩類:外化性疾患與內化性疾患。
外化性疾患由侵略性、不順從、過動和衝動等行為為表徵,包括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品性疾患和叛逆症。
內化性疾患有憂鬱、社交畏縮和焦慮等行為表徵,包括童年焦慮性疾患及情感性疾患。
以上提到了注意力與不適切社會行為有關的疾患、憂鬱症和焦慮症疾患,除此之外,兒童期疾患還包括了一些認知、語言或社交技能干擾的疾患,像是學習疾患及最嚴重的發展疾患、智能疾患和廣泛性發展疾患(特別是自閉症)。這類疾患通常是慢性且經常持續至成年期。

我的感想
大多數兒童疾患的病因都具有基因和神經生理因素方面的證據,也就是這些兒童期疾患的小朋友多半是天生就帶著疾患,再加上受到後天的生長環境影響,完完全全改變了這些小朋友的生命,看完書中提到的的案例們,更深深覺得他們需要的不僅是有效的預防與治療,更需要社會大眾的同理與關懷。
無論是心理動力、行為、認知或者兒童疾患的神經生物學理論等大部分的心理學理論,皆認為童年經驗和發展對成年人以後的精神健康相當重要。大多數的理論也都認為,小朋友比起大人更容易改變,所以也特別適合接受治療。早期的研究比較少注意到兒童疾患,很開心近年來出現越來越多研究關注兒童心理病理學的本質病因學、預防和治療等方面。

我有這樣的感想,是因為我聯想到什麼?
之前大二修過《特殊而通心理與教育》的課程,曾經到高雄市立啟智學校參訪,親眼看到了很多受各種兒童疾患所苦的小朋友,和他們一起參與了體適能課和MATB,覺得心酸卻又窩心,心酸的是這些有障礙的小朋友連像是把手舉高、彎腰等簡單到不行的動作都沒有辦法完成,窩心的是幸好有這麼完善的師資和志工在旁協助,否則很難想像如此與眾不同的他們在一般班級裡會受到多麼不合宜的待遇,特殊教育的發展讓無助的他們至少還有一絲希望和樂趣。另外我們還到了一年級的班上參觀由心理師帶領的社交課程,無障礙教室裡面雖然只有三四位小朋友,但已經足以讓心理師和特教老師顧及不暇,大多數在啟智學校的小朋友都合併了其他疾患,這樣的多重障礙讓他們很明顯異於一般的小朋友,相對的,也需要更多的細心關懷和照護,再加上每位小朋友的共病情形和疾患症狀都不盡相同,所以如何最有效而且合切的對症下藥才是關鍵。

提出問題
請舉出包括過動疾患、品性疾患之徵狀表現、盛行率、預後、病因與治療等外化問題,以及憂鬱症與焦慮性疾患等內化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