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楊宜綸(97007035) 第五組 兒童及青少年期疾患

原文摘要/改寫摘要

  兒童期的精神疾患通常被分成兩大類:外化性疾患及內化性疾患。外化性疾患的特徵為較多外化行為,常出現具攻擊性、侵略性、不服從、過動等行為,例如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品性疾患、對立性反抗疾患。而內化性疾患的特徵則為較多項內聚焦的行為,常出現憂鬱、焦慮、社交畏縮等行為表徵,包括兒童期焦慮性疾患及情感性疾患。學習疾患、智能遲緩、自閉性疾患通常也於兒童期時被診斷出。其中,又以焦慮性疾患為童年時期最普遍的心理疾患,多數焦慮的成年人也可追訴他們的問題到童年時期。雖然焦慮性疾患和情感性疾患對於兒童及成人的病徵有許多相同之處,以憂鬱症為例,兒童和青少年與成人都會出現憂鬱的心情、無法感受快樂、疲勞、專注困難和自殺念頭,但與成人不同的是,兒童和青少年顯示較高比例的自殺企圖和罪惡感,較少出現清晨失眠、清晨憂鬱、體重下降和食慾不振。

 

我的感想/心得/疑惑

  發生於童年時期的心理疾患常常容易被忽略,有時候是因為年紀太小,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與感受,有時候則是因為父母對自己小孩的期待或自尊心等等因素而否認孩子的不健全。我認為會造成此種情形發生的原因之一是在於疾患的宣導不足以及社會對於患者所貼上的標籤。因為對疾病不認識,因而產生了錯誤的觀念,甚至是偏見,導致社會大眾會投以一種異樣眼光去看待疾患患者,假使我們能夠介紹更多的心理疾患讓更多人認識,並且多製造機會讓人們去接觸他們的與眾不同,這樣不僅可以幫助患者能夠被及早發現、及早接受治療,更可以讓他們被社會大眾接受,或許還能夠重新建立起他們對自己的信心,改善病情。

 

我有這樣的感想/心得/疑惑,因為我聯想到什麼樣人事物

  在我二下的時候修了系上一門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的課程,當時看了一部關於學習障礙兒童的電影,電影裡的小男孩因為父母對於心理疾患的不了解,一直誤以為自己的兒子不專心背單字、上課不認真聽課所以不會念課文,不僅常被老師處罰、就連父親也對他十分不諒解,甚至還將他送往一間嚴格的寄宿學校就讀。因為老是被同學嘲笑、又不被父母所接受,原本個性開朗的小男孩開始沉默、時常不發一語的望著遠方,直到遇見了一位發現他特殊之處的老師,老師不斷的與他的父母們溝通,也常常關心小男孩的情況,這才使得小男孩漸漸打開心房,小男孩的父母也能慢慢理解並接受他的不同。

 

提出問題

為人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傑出的表現或成就,如果你是一位心理師,當你接觸到的一位病患因有學習障礙而長期受到誤解、甚至不被自己的父母所接受,請你試著向病患的父母親解釋其病因並說明你會用何種方式治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