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莊韶妮 (96020004) 挑戰組第五組_兒童及青少年疾患

變態心理學[挑戰組]兒童及青少年疾患 莊韶妮96020004

一、原文摘錄
許多探討兒童疾患的理論,不管是心理動力學派、行為學派、認知理論或神經生物的相關研究,都視兒童期經驗與發展與成人心理疾患有極大的關係。因此,增進我們對兒童疾患的病因、病程(course)的了解,對於我們預防及處遇是非常重要的,更不可忽視早期療育對於預防兒童情緒障礙、行為障礙延伸至成人心理疾患的助益。許多研究也指出於此時其介入處遇,相對於成人患者的治療來說,是具更大療效的。

關於治療兒童心理疾患的議題充滿許多爭議,其中最廣被討論的即是「用藥問題」,該不該開處方給孩子?舉例而言,開立抗精神症藥物給孩子的服用,過去十年間已增加了五倍以上。針對不同的兒童心理問題,包含:注意力問題、憂鬱(及伴隨而來的社會適應不良的行為)與焦慮,我們應有不同的治療焦點,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同時鼓勵家庭成員參與治療歷程。

二、我的新學習:我學到了什麼
在兒童期,家庭關係與家庭支持力量是孩子關係著孩子是否能順利地完成下個發展階段的重要基礎。家庭歷程對兒童發展的行為障礙與焦慮、憂鬱症狀的產生,是舉足輕重的,這也是為什麼早期療育重視「家庭處遇」,認為已家庭做為著力點是預防兒童早期發展障礙、心理疾患的關鍵。對於患有心理問題的孩子,例如行為和情緒障礙,在這個轉換期中及時介入家庭處遇,可預防其後續發展至成人後,出現成人行為障礙,例如犯罪、結交非行同儕(deviant peer association)和內化重要他人心理疾患的可能性。學習變態心理學至今,我了解到許多心理疾患的形成與兒童期不良的家庭經驗或是早年創傷有關;同時,許多心理疾患的症狀初發(onset),更多在兒童至青少年時期,因此這個階段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關注,早期發現徵兆,即應及早介入。

此外,縱使許多研究接證實了於兒童期介入治療,能獲最佳的療效,但孩子是否能接受到良好的治療或處遇,卻仍須端賴其處的環境是否具足夠的資源。諷刺的是,存在發展問題或心理疾患的孩子卻往往來自於低社經地位的家庭,在家庭資源不足情況下,除難使孩子即時接受治療處遇外,暴露於不良的家庭環境、氣氛,更容易使孩子的問題愈加嚴重。就現行社會來說,相較於成人,孩子所分配得到的資源是較少的。

三、回顧自己的思考歷程,我是怎麼學會或理解這個?
因為本身是社工系,修習變態心理學除讓我對心理疾患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外,我更喜切合社會觀點來作思考和延伸。合併兒福法、少福法的兒少福利法施行至今已七年有餘,也因應社會的重大議題、新聞而屢次增修。法令的內涵由問題取向的保護性工作,逐漸的走向以兒童、少年的身心發展為主要的concern。此可反應於近年廣泛受到重視的「早期療育」一領域。早期療育主要針對六歲以下的孩童(尤三歲以下成效最佳),以跨專業的團隊合作為主要的工作模式。

不同的專業都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結合各領域的專業,使服務更完善化。以家庭為中心的工作模式更是勢在必行的。因此,治療和處遇應包含多面向,而非以孩子做為單一的治療對象,而是與家庭成員共同努力重整家庭功能、找回家庭動力,使孩子能在原生家庭中茁壯。雖然,我們總期待每個孩子都能在幸福快樂的家庭中成長,但這社會上並非每個孩子都獲得那樣的機會…有一群孩子仍在家庭中受傷,開始不相信愛、畏懼社會,而漸漸出現了心理問題,甚至一直伴隨到成人,或是終身為心理疾患所苦。不論是心理或是社工專業,我們的角色不只是介入、提供協助,更深沉的意義是我們「重新賦予家庭希望」,讓孩子受了傷仍然能勇敢的站起來,重新擁抱人生。

四、提問
請就目前所知心理疾患的普遍初發年齡(onset),以及對病因的了解,說明為何「早期療育」近年來受到廣大的重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