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詹晨偉 (97007053) 第9組 兒童疾患

 
 
 
原文摘錄/改寫摘要
 
如果診斷者要將一位兒童的異常行為進行分類,那首先必須思考在他這個特定年齡的典型行為。因此,對於同是躺在地板上亂踢和尖叫的兒童,
會因為他們的年齡不同,而有不同的診斷。發展心理病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在正常發展脈絡下研究兒童期疾患,使我們能夠辨
識哪些行為在某階段是合宜的,而在另一階段卻被視為是因為受到環境干擾的。而較為普遍的兒童期疾患經常被分為兩大纇-外化性疾患與內化性
疾患。
1. 外化性疾患(externalizing disorders)的特徵,較多為外化行為,如具有侵略性、不服從、過動和衝動等等。
2. 內化性疾患(internalizing disorders)的特徵,較多為向內聚焦的經驗和行為,如憂鬱症,社會退縮,焦慮性疾患等等。
 

我的感想
身邊週遭的兒童,有這方面的問題,可獲得社會,經濟,心理資源通常都比成人少。因此,能否得到妥善的照顧,通常取決於身邊大人,也就是自
己的父母親,父母親是小孩子的港口,從小便是,如果能夠獲得父母親的愛護支持與幫助,那肯定就往前跨一大步,不要對自己有兒童期疾患的小
孩子失去信心,要用愛心,恆心再加上耐心去細心照顧呵護,孩子獲得改善的機率可定大幅提升,不過在父母親介入之前,了解孩子的情況多少,
便成了最大關鍵,主動去了解,去摸索,去學習,那些關於孩子兒童期疾患的問題,是父母親應該要去做的事情。

學到這個,對我會有什麼影響?未來我可以怎麼運用它?
因為唸了心理系,才知道生活週遭的孩子面臨許許多多的問題,尤其是在關於兒童期疾患的部份,學了這部分的知識,當然就要再更深入的去了解研
究探討,並在生活中找些可以幫助的對像,將所學運用在社會,回饋給大眾,才不會是一昧的死讀書,若是可以讓更多父母發現自己孩子是否有症狀
異常,就可以讓他們對於孩子有更正確也更即時性的幫助,何樂而不為呢?
 
 
問題
為了讓孩子克服恐懼,眾多父母是逐漸讓孩子暴露於他們所聚怕的事物中,只要更接近所懼怕的事物或情境就給予獎賞。
這樣的方法,對於孩子克服恐懼有一定的鼓勵效果,但附帶而來的壞處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