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第二組 報告組 情感性疾患報告組97007202江奕賢

一、原文摘錄:
情感性疾患大略可分為重鬱症以及躁鬱症,再依照重鬱與躁狂發作的強度與次數作細分。重鬱發作的病人會對生活失去熱情,專注力也會減退,認知能力也會下降;躁狂發作的病人則會盡入飛躍的思緒中,無法專注,有時更會不顧後果地行事。治療憂鬱症在藥物方面有百憂解,藥物治療無效時則會考慮使用電痙攣療法,躁鬱症的治療則會使用抗癲癇的藥物,另外還有認知治療的方法。一般認為造成憂鬱症的原因是來自生活的壓力事件;也有從遺傳方面的研究顯示,雙極性的疾患具有相當的遺傳性;神經傳導物質方面也發現正腎上腺素、多巴胺、血清素在腦中不同區域的影響;除此之外也有從腦造影和神經內分泌系統所做的研究。
二、我的感想/心得/疑惑:

以前會覺得,一個人是有能力對自己的事做決定並且負責的。但是在理解了憂鬱症患者所面對的無力感之後,不禁會疑惑一個人的對於自己的人生能掌握的有多少,連快樂都無法自己決定。現在大家漸漸會開始正視憂鬱症,而在以往,有誰會相信沒有幹勁的病人是生病了,大多數人只會認為那是懶惰的表現,並冷漠地對待,讓患者加倍的痛苦。不過,即使是現在,仍然有人認為所謂的憂鬱症是被發明出來的疾病,DSM-IV的診斷不夠科學,甚至是以投票的方式來決定一項疾病的存在與否。以前同性戀被當成是疾病,而最後在投票時由於同性戀人士的反對,從疾病中除名。以前沒有那麼多的憂鬱症患者,是不是因為沒有精神疾病診斷手冊可以把人分類,還是因為時代壓力下的產物?這些沒有明確的答案,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患者的痛苦是真實而鮮明的。
三、因為什麼我會有這些感想?
高中的時候,學校有位主任有躁鬱症,而我們學生之所以會知道這些,則是因為其他老師透露的。每當主任說話比較快速時,其他老師則會轉移注意看向我們,然後微笑搖頭,那種感覺就像是在說:「沒辦法,他有病嘛!」
當有了一個明確的疾病名稱及劃分人的方法後,許多人似乎漸漸的不把被歸類為患者的人當一般人看,彷彿他們比較差勁似的,雖然他們的有時不合宜的行為因此不會被責難,因為人們認為他們無法替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他們似乎也永久的失去了一份尊嚴,被認為是無法溝通的。
精神疾病的診斷是否還需要更加明確?才不會讓某些人就像按圖索驥一般將人分類,就像那是一種很有趣的遊戲一樣?而忽略了被認為是患者的人的感受。或許更重要的是,社會大眾都需要培養一份同理心,明白到他們其實是很痛苦的,而會這樣也不是自願或自找的。
四、問題
如果你的朋友知道你對憂鬱症有些了解,想請問你關於他家人的憂鬱症是否是裝出來的,你應該問哪些問題來作判斷,如果不是裝出來的,又應該如何讓朋友正視憂鬱症並給予家人支持與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