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楊景琦(97007017) 第三組 焦慮性疾患

原文摘要/改寫摘要
焦慮性疾患在臨床是作為一整組類別的稱呼,而且是精神疾病中最常見的一類。焦慮的狀態與害怕頗有雷同,但心理學家們會把焦慮的重點放在「患者預期中的事件」;把害怕的重點放在「立即性出現的危險」。焦慮性疾患分為七種主要診斷:特定對象畏懼症、社會畏懼症、恐慌性疾患、廣泛性焦慮疾患、強迫性疾患、創傷後壓力疾患及急性壓力疾患。會罹患焦慮性疾患是因為患者太擔心即將發生不好的事情,或是無法克制地覺得負面的事物總是導因於自己,而正面的卻不是如此。焦慮性疾患的病因有很多,除了環境中真實存在的壓力與威脅之外,也有可能是因為人格特質、大腦內神經傳導物質與恐懼機制(主要是杏仁核)的活動、認知方面的自我控制,還有基因。
我的新學習/我學到了什麼?
以強迫症者為例,在學習變態心理學之前,只會覺得強迫症患者感覺就很作假,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些人無法透過對自我的控制與說服來左右自己的行為,反而會做出一些令人費解的舉動〈例如:不斷地洗手、不敢握門把等〉。之前都會將強迫症患者的部分症狀解釋為「患者本身不努力,才導致自己這樣;或是患者想博取同情等」。但在念了變態心理學之後,我明白其實會有強迫症,也有可能是因為大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等活動異常;個案本身建立過高的自我要求,也就是說過度地努力想要控制自己〈而不是我以為的不努力〉;甚至是個案本身也無法控制的基因問題。此外,強迫症患者本身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勁,但多數的他們確實無法靠自己的力量解除這樣的強迫魔咒,需要他人的支持與幫助:暴露法、系統減敏感法等行為治療的方式,嚴重者還得服用藥物等。
回顧自己的思考歷程,我是怎麼學會或理解這個?
還記得在高中的時候,看了一部女主角身患36個強迫症的電影──「哈拉猛男秀2──歐亞種馬」〈Deuce Bigalow: European Gigolo〉,女主角的強迫症包含不敢握門把、聽到喇叭聲要做奇怪的動作等等。對於當時的我,並不認同36個強迫症這件事,只覺得是喜劇電影為了製造搞笑氣氛,所胡亂編出來的事件。此外,當時也覺得人怎麼可能會出現強迫症呢?一定是因為沒有努力的改正自己的缺點,所以才會造成自己做出奇怪的行為。但學習了心理學的相關學科之後,我漸漸明白,很多旁人看起來不正常的舉動、想法,可能是因為基因、因為壓力或是大腦內部的運作出現問題,而不是那個人故意為之以博取同情、關注或是不努力改正。有些甚至是因為太過於努力想要改正自己的缺點,才反而讓自己出現了強迫症的行為。事實上,他們多是需要幫助的。在理解他們的同時,也應該要注意到是否身邊的人們有類似或疑似強迫症的狀況,應該要用更寬容的心去幫助他們一步一步離開強迫症的陰霾。
提問
在各種焦慮性疾患中,以強迫症為例,若是和自己親近熟悉的強迫症患者〈例如:家人、好朋友或男女朋友〉相處應該注意哪些事情呢?〈在幫助他人之餘是否該注意自己的心理調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