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報告組─王維崗(9514008) 第三組 焦慮性疾患

報告組─王維崗(9514008) 第三組 焦慮性疾患
原文摘錄/改寫摘要
焦慮性疾患可以分成數種類型,因為不同的原因導致患者在情緒上的焦慮進而引發
各種生理上的不適。例如恐慌發的患者會產生強烈害怕與不適的感受,在發作的十分鐘
內就會引起心悸、呼吸困難、頭暈等嚴重的生理狀態。而特定對象畏懼症的患者會不合
理的持續害怕某種情境或物體(針頭、血、處在高處),雖然患者知道自己的恐懼是不合理的,但卻無法控制自己,這些令患者感到害怕的情境會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社會畏懼症的患者則會對社會情境感到持續害怕,只要暴露在社會情境之下就會引起焦慮,如果不能逃離該情境,就只能忍受著強烈的焦慮。以上只是焦慮性疾患中的一小部分,他們的相似之處在於患者只要接觸到所害怕的情境就會引發焦慮的狀況。

我的感想/心得/疑惑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害怕的物體或情境,但是正常人是可以處理自己的恐懼而不影響日常生活的,但焦慮性疾患的患者卻會把自己害怕的情境或事物無限放大,明明只是一件小事卻因為患者本身無法處理恐懼感而江自己逼入焦慮的死胡同裡。我在書上看過一個個案,個案的母親是一個非常愛乾淨的人,每次個案一回到家母親就會領著他從頭到腳仔仔細細的清理一次,因此個案也慢慢覺得自己的身體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污染,而引起了不斷洗手的症狀。患者因為自己的異常行為所苦卻無法控制自己,不斷在想法與行為上拉鋸著,若是無法群求專業的協助,我想是很難靠自己的力量從焦慮的死胡通中走出來的。
我有這樣的感想/心得/疑惑,因為我聯想到什麼人事物?
其實我本身就有一點焦慮性疾患的症狀,但症狀輕微並不影響日常生活。我從小就 很害怕遲到,所以每次轉鬧鐘我都會先試試看鬧鐘到底會不會響,而且一定要試三次以上才能安心,幸虧上了大學因為開始使用手機當鬧鐘且上課比較沒有遲到壓力,所以已經不再有這個習慣了。而另一項症狀試對於手機有沒有響的不確定感,記得高中時我與同學搭火車出外旅遊,回程的時候要通知父母來接我,但是我卻不小心將手機轉成靜音
模式,父母打了20幾通電話我都不知道,一直到出了火車站我才發現事態嚴重,也被罵了一頓,所以一直到現在不論手機是在什麼模式之下,每半個小時我就會看一次手機,明明知道鈴聲很大聲但卻不能抑制看手機的衝動,所以在某個層面上,我非常能理解焦慮性疾患的痛苦。
提出問題
其實有很多人並無法諒解焦慮性疾患患者的痛苦,對他們而言這些症狀會被當成是偷懶不工作的藉口,甚至是患者的父母或配偶也無法了解甚至將其污名化,如果你身為一個臨床心理師,你的個案得不到家庭的支持,甚至因此而產生更大的壓力,你應該如何協助他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