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侯沛羽(97007008)第八組焦慮性疾患

改寫摘要

  焦慮性疾患可說是最常發生的精神疾病之一,一般人在生命歷程中都可能經歷不同程度的焦慮,而較嚴重的焦慮情況則符合精神疾病的診斷,主要有以下七種:焦慮症、社會畏懼症、恐慌症疾患、廣泛性焦慮疾患、強迫性疾患、創傷後壓力疾患和急性壓力疾患,其中畏懼症和恐慌症疾患除了「焦慮」還有「害怕」的問題。這些焦慮疾患除了遺傳和重大的壓力事件引起外,也會因性別及文化而有不同的焦慮程度及表現形態,有些特殊的焦慮疾患是由於「制約」、「錯誤的認知」或是「大腦某些部份過度活化」等造成的。在治療中較常見是「暴露」、「藥物治療」及「認知行為治療」,不同人及不同疾病對治療的效果皆有不同的反應,所以仍需評估後再決定治療方式。

我的情緒/感覺

   念焦慮性疾患這章特別能感同身受,因為許多人常抱怨我的神經質和焦慮會影響到旁人的情緒,雖然自己也深知這種焦慮的狀態不好,卻難以改變,一旦壓力事件來臨又會被重重的焦躁情緒淹沒,總是重蹈覆轍卻無能為力扭轉局面。可是詳細閱讀課本及DSM-IV才知道,較為焦慮疾患的問題遠多過於單純的焦慮狀態,是連基本生活都可能產生問題得疾患,我想他們內心的掙扎自是不可言喻的吧! 但是除了一些較嚴重的患者,一般的焦慮疾患不太受到重視,也不太會尋求協助。雖然某種程度的焦慮有助於面對挑戰,但過多的焦慮就可能造成身心和生活上的困擾,而焦慮性疾患卻是相當普遍的,無論是先天基因影響或是後天的壓力負擔,都可能產生嚴重程度不一的焦慮而影響患者的生活及人際關係,我想焦慮確實是個值得正視的問題。

我有這樣的感想/心得/疑惑,因為我聯想到什麼人事物?

  對於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而言,最難過的莫過於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吧!一般大眾對於精神疾病的了解不深,總認為問題是患者胡思亂想或怪罪於家人過分溺愛的結果。記憶中大我許多歲的表哥,有好一陣子不曾走出房門過,三餐總是姑姑送進房裡,生活起居也鮮少打理,家族的人認為,表哥是姑姑姑丈寵壞的,以前的我也這麼深信的,但念了心理系後才在課程中知道恐慌症這個疾病,而表哥的問題是伴隨懼曠症的恐慌,也因為如此,我對於表哥的行徑會比較能夠理解。雖然如此,畢竟不是當事人也難以完全體會那種恐慌發作的心情,以及家人所背負的重大壓力,但會比其他人多一分同情吧!如果能得到了解、同理並全心的支持,許多精神疾病患者一定可以有更多改善的可能性。

提出問題

  恐慌症患者誘發得原因為何?採用何種治療方式效果較為顯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