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趙佑穎(97007052) 第七組 挑戰組 情感性疾患

摘要
在做情感性疾患的診斷時,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各種情感性發作(如:重鬱發作、狂
躁發作)的特徵及定義,接著依照不同的情感性發作之情況,將他們分類為不同的情感性
疾患(如:重鬱病、雙極性疾患)。但診斷前必須確保,該症狀並非由某種物質或一般性醫
學狀況所造成,接著才能依照病患各種不同症狀的發病時間及程度,加以診斷。
   一般來說情感性疾患會嚴重影響一般正常生活功能,而此為診斷精神疾病時的ㄧ
大準則之ㄧ,但要特別注意的事,情感性疾患的輕躁狂發作時,並不會明顯的損害到個
案的社會或職業功能,相反的,有時會有助於個案在創作方面的靈感,例如:藝術家在
輕躁狂發作時期有較多傑出的作品。

我的感想/心得/疑惑
  以前我總認為,精神疾病是很負面的東西,一但得到精神疾病,就會像教學影片中
的個案那樣,再也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陷入無底的深淵之中。但是並非所有精神疾病
皆如此,許多藝術創作者雖然身處於輕躁狂發作的時期,其創造力仍然不減,而且此時
創作的作品也遠比其他時期多。此外在社會上有些名人,他們同樣也受到輕躁狂發作的
困擾,但是它有時反而因此增加了他們的工作能力,例如:當綜藝主持人時,更高昂。
  因此雖然精神疾病總體而言,是ㄧ個會損害社會或職業功能的疾病,但其中情感性
疾患之輕躁狂發作時期,卻是ㄧ個相當特別的例外,雖然他理論上是負面的症狀,但是
這症狀在某些方面似乎又有其優點。

我有這樣的感想/心得/疑惑,因為我聯想到什麼人事物?
  我不禁聯想到梵谷。眾所皆知,梵谷一生似乎都在跟情感性疾患搏鬥,他天性憂鬱
再加上不順遂的ㄧ生,使它的作品抹上一層層的藍色憂鬱氣息,由內而外散發令人悲傷
的感覺。但我想,梵谷的作品之所以能有這麼高的感染力,就是因為他經歷了無數的憂
鬱,每ㄧ幅畫都是他用自己的憂鬱所描繪下來的。因此站在梵谷畫作前的我,不禁好
奇,若梵谷沒有情感性疾患纏身,沒有那麼深的憂鬱,這世上還會有這些曠世傑作嗎?

提出問題
  在台灣長期以來,精神疾病一直被污名化的狀態,請同學依照不同的角度,幫精神
疾病去污名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