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吳瑀涵(97007013) 第七組 挑戰組 情感性疾患

Mood disorders
摘要:
  DSM-IV-TR已辨識出兩大類情感類疾患(Mood disorders),分別為只有憂鬱症狀及同時包含躁狂症狀的雙極性疾患。而憂鬱症根據憂鬱狀態之持續時間長短、型態及症狀的數量來區辨輕鬱和重鬱症;雙極性疾患則有三種,噪症症狀是此種疾患的決定性因素,如同憂鬱症一般,雙極性疾患即是根據噪症症狀之嚴重性和持續時間來作為區辨依據。
  在情感性疾患病因學的部分顯示,雙極性患者為高度可遺傳的,憂鬱症則為中度遺傳。除了神經生物研究發現情感性疾病和大腦活動及突觸後受體敏感性……等相關外,社會環境研究亦指出,負面的生活事件和社會支持的有無也在罹病與否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而目前此類疾患的治療方式有許多種,包括人際心理治療、認知治療及藥物治療……等,研究則時常以鋰鹽來預防躁症之復發。許多患有情感性疾患的患者會有自殺的想法或甚至是自殺行為,心理和藥物治療便是有效降低自殺意念的方法之一。

我的感想:
  憂鬱症可以說是現代文明病的一種,除了原有的遺傳因素外,社會環境的變遷使現代人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卻沒有適當的疏壓窗口,於是積壓成病。在這樣的世代之下,家人、朋友和社會支持就成為相當重要的一環,無論扮演哪種角色,試著多關心身邊的人,如果每個人都這麼做的話,多一點溫暖也就會少一些悲劇的發生,許多自殺行為的防治便是由身邊的人作為出發點。

聯想:
  電視新聞上層出不窮的自殺事件頻傳,無論是名人、一般大眾,記得好多次看到自殺新聞之後,記者訪問自殺者身邊的親友,親友一邊哭泣一邊說著:「最近他好像情緒比較低落,可是我……」 「如果我能再多陪在他身邊的話,也許……」,只是再多的或許、假設都換不回一條已逝的生命,每每看到這樣的訪問我總是告訴自己多注意身邊的人,才不會失去那些我們會後悔失去的。
  憂鬱的開始也許無聲無息,一旦陷入卻很難逃離。有個親人曾經經診斷罹患憂鬱症,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笑容不見了、眉頭深了,每個人都很忙,也許看見了、發現了,只是也就匆匆讓它過去了,那段需要看診的時間親人看起來好不快樂,和過去形成強烈對比,看著他我想,如果我們早一點付出關心,是不是根本不需要經過這段路?幸好,後來他選擇打開心裡的鎖,家人的陪伴給了他面對的勇氣,再經由用藥和醫生的幫助,現在那位親人臉上又重拾笑顏。從他身上我學會:永遠不要吝嗇付出你的關心,小小一句話也許會成為對方大大的力量。

問題:
  若你是一位精神科醫師,而親友罹患情感性疾患,你會選用哪種治療方式?怎麼做?又為什麼選用此方法?請自行假設親友為罹患憂鬱症或雙極性疾患其中一種情況加以說明。
提示:憂鬱症的治療方式較多且多元化,有認知治療、人際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等,而雙極性疾患之治療方法則較憂鬱症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