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李亦庭 (97007045) 第2組 情感性疾患

第一部份  改寫摘要在短片製作過程中,要了解我們想要探討的議題,除了要仔細讀過教科書的內容與老師整理給大家的資料外,不免也需要去翻翻一些比較算是屬於案例記實的文本記錄,其中記錄下的內容會描述到許多個案的內心想法,與親友醫師的看法與建議,在看完案例後,的確令人同情,若是不瞭解鬱症或是躁症患者,真的無法體會他們心中的煎熬,另外躁症病人更令人擔心的就是不容易有病識感,連患者自己都無法知道已經患病,那對於常人的看法以及醫師的給予的建議,是不是會比鬱症更難以接受?大家應該多注意這樣社會狀況。

第二部分  我的感想/心得/疑惑在整組製作主題短片過程中,大家認為的一步是必須寫好劇本,這樣才會知道對於患者的行為與態度要如何去呈現,比較容易表現我們想傳達的事情,並且不會和現實狀況差異太大,不過當我們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討論,把劇本擬定出來後,準備要實地拍攝出大家千奇百怪的想法時,才發現原來真正困難的並不是單純的寫劇本,而是具體且明確的去呈現患者的異於常人的行為、心態與那一種煎熬的感覺。對於不容易呈現的段落,研定如何掌鏡過程中,小組內難免有一點意見上的衝突,畢竟小組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在意的著墨點,主要想呈現的橋段,是經過一再的協調與重拍攝,影片才大功告成,不過令人放心的是對於最終出爐的影片大家都能欣然接受,希望這樣的共識能夠一直持續下去。

第三部分  我有這樣的感想/心得/疑惑,因為我聯想到什麼人事物?其實我在小時候是個很孤僻的人,跟其他同學比較不容易親近,且情緒比較不激動,當時父母與老師也有在討論關於我個性的問題,甚至懷疑我有憂鬱症,想帶我去看心理醫生,現在仔細想想,可能是因為當時社會大眾,普遍對憂鬱症或是躁鬱症患者不太瞭解,也不知道如何分辨,所以容易把個性比較內向的小孩,與憂鬱症搞混。其實憂鬱症或者是躁鬱症的患者,如果不是非常嚴重,真的不太容易察覺,其生活與一般人並無太大異常,容易被認為是單純的孤僻或是過於外向,我也是在拍攝短片過程中,讀了一些書才知道憂鬱以及躁鬱症的相關內容與診斷,才真正的了解到他們內心世界產生的掙扎與衝突。我想這次拍攝的短片的確不能完全正確的傳達憂鬱症以及躁鬱症的患者情形,畢竟其內容太多太複雜,不是短短幾分鐘的短片能夠完整呈現的,更不是單單幾個還在修課程的大學生所能理解的,但還是希望我們的用心能讓大家更願意的去瞭解憂鬱症以及躁鬱症,並願意體會患者們的心情,與重視這樣的問題。



提出問題針對情感性疾患這個主題,我想問大家的是,若是家中有人得了重鬱症,那要如何跟其他親人解釋患者的狀況,並讓他們了解如何對待患者的方法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