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蘇嘉甯 97007048 第三組 焦慮性疾患報告組

【改寫摘要】

 

於焦慮症中,焦慮與恐怖兩者在這些疾患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焦慮是擔心一個預期中的問題;害怕是對於立即危險的一種反應。而焦慮性疾患主要分為下列幾項:「特定事物恐懼症」─害怕與真正危險不成比例的任何物件或情境,如:懼高症、幽閉恐懼症等;「社交恐懼症」─害怕陌生人或社會的檢視;「恐慌症」─對於恐慌發作的復發感到焦慮,有時會伴隨著懼曠症(害怕身處在一些會恐慌發作的地方)的出現;「廣泛焦慮症」─無法控制的擔憂,為期至少六個月;「強迫症」─有強迫思考:失控的思想、衝突或意象,或者是強迫行為:重複的行為或心理活動;「創傷後壓力障礙」─一個人在創傷發生後的一段時間,重新經歷創傷事件,會逃避與事件相關的刺激且越來越警覺;「急性壓力障礙」─與創傷壓力障礙有類似的症狀,出現於創傷事件發生後四週之內。

 

焦慮性疾患常見危險因子可能包括遺傳因子、恐懼迴路中之杏仁核反應較大、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正腎上腺素)超過正常值,以及錯誤認知與生活壓力大等。強迫症患者則常見於其眼框額葉皮質、尾核、前扣帶回高度活躍,以上因素為可能病因。

 

常見治療採用行為取向治療(暴露治療、暴露與不反應等)、認知治療、藥物治療(苯二氮平類藥物、抗憂鬱劑等),不過綜合使用治療的療效仍在研究中,有些病症結合藥物與心理治療之效用不比單獨使用心理治療來的好。

 

【我的感想與疑惑】

或許大家都會為一些事件而擔心,可能是比賽、考試等,那時的心臟加速,出汗也許令人不是,但都只是暫時的。而在這次為了課程需要而拍攝短片的經驗中,我們去找尋了一些資料,以及於課堂上看過一些介紹影片,看到有些有焦慮性疾患患者們的發作是無法預期的,而他們會無法心悸、呼吸急速,讓他們有快死亡的感覺,這些困擾,讓他們除了身心理不適之外,甚至會讓他們無法到戶外,無法與人互動,也有些人在職業上會大材小用,屈就於一個報酬不多,社交有限的工作,但是這會讓他們覺得安心。另外,也找到一些與我們學生有相關的案例:有些個案在因學業方面受到極大的壓力,而有一些人會有持續地拔頭髮、重複不斷開抽屜等,使他們的學習能力反而降低。這些現象對我來說,都是很難過的,因為看著一個人身旁的朋友一個一個離開,轉眼變孤寂,且其能力又被侷限,無法適當的發揮,不僅讓人覺得可惜又痛苦。若此時,其親近的家屬又不能體會,放棄了他,那這位患者將會面臨怎麼樣的未來,更是讓人擔憂。

 

我覺得看到一位健康的人患病,而其心智、生命等由此轉捩,讓人覺得是很不舒服的,希望當自己能更具敏感度,不僅能在有專業能力時去協助需要幫助的人,也要在可以協助的範圍中,提醒其周遭的人及時給予支持與協助。也想要致力於心理衛生的推廣,讓這些知識普及,使偏見降到最低,以減少患者向外求助的延遲時間。

 

我有這樣的感想疑惑,因為我聯想到什麼人事物?

在作這份主題報告時,我想起國中時有同學說他的家人潔癖得很嚴重,每次洗澡一定要洗超過四個小時,一次盥洗結束後,會覺得自己仍然很髒,然後又再重頭洗一次,洗澡次數很多次,導致其皮膚總是洗到破皮流血,當初大家只是覺得好誇張,怎麼會有這麼嚴重的潔癖。可是現在接觸到心理學後,估計其家人應該是有強迫性疾患之傾向,然而當初同學的輕視的口吻,讓我懷疑他們家人是否有帶他去看心理師,若否,這想必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畢竟,這些患者大多數知道這是不合常理的行為,卻難以自制,若此時有人伸出援手,對他們來說將會是多大的幫助。尤其從此事件也讓我省悟,親友的支持與體諒對患者而言有多重要,當患者周遭的人不相信他是有病時,對他而言,除了沒有辦法及時受到幫助之外,甚至也受到了二度創傷,所以期望國家的心理衛生教育可以推廣的更成功。

 

另外,近年來的自然災害不斷,尤其是近期的八八水災等,許多人遭受到災害無情的打擊,其中或許也會有創傷後壓力障礙患者產生,他們會重複陷入於創傷打擊中,故不僅期望其親友,也期望社會大眾能一起協助與支持他們,也期許自己能為此盡一份心力。

 

【提問】

請找尋一份強迫症的個案資料,試以古典制約解釋其強迫思想之形成,且以操作制約解釋其形成強迫行為之行為模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