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童勻 97007022 第三組 焦慮性疾患

原文摘錄:

 

  焦慮性疾患由很多疾病組成,這些疾病的共通點就是會焦慮及害怕,並且干擾到功能或有顯著痛苦。主要疾病有:畏懼症(特定對象&社會)、恐慌性疾患、廣泛性焦慮疾患、強迫性疾患、創傷後壓力疾患及急性壓力疾患等。焦慮性疾患常有共病現象,神經質可以預測焦慮性疾患與憂鬱症的發作。女性被診斷出焦慮疾病的機率為男性的2倍(是否容易講出自己症狀),懼曠症特別明顯,強迫症是唯一男女罹病機率相同的焦慮性疾患。而遺傳佔了一些因素,且大腦系統內恐懼迴路中的杏仁核容易在人們感到焦慮或害怕時活化或是神經傳導物質調節不良等。焦慮性疾患治療的相同處為暴露法(想像式),個案必須面對自認為很恐怖的事物或情境;另外還有藥物治療,但一旦停止服藥多數人都會再復發。

 

我的新學習:

 

  其實焦慮性疾患很常看到,而且常伴隨著憂鬱症的發作。而以前我不知道恐慌症的病因以及發作時的症狀,現在透過課本了解到恐慌的病因與藍斑、制約及認知(知覺控制、害怕身體感覺)有關,而治療方法則是刻意揭露與恐慌有關的情境,使恐慌的感覺可以被預測及適應,但要配合服藥效果會比較好(停藥後容易復發)。另外我也學到畏懼症是根據雙因素模式(古典&操作制約)。比較有趣的是焦慮性疾患的文化因素,根據不同文化會有不同的畏懼症,像日本有對人畏懼症,因為他們的文化鼓勵他們關心別人的感受而非自己的。雖然強迫症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疾病,但其實強迫症的病因與症狀是有關聯的(只是牽扯很遠),且患者本身知道這些行為的過度與不合理;而強迫症的藥物也與其他焦慮性疾患不同,強迫症使用的是(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

 

感想:

 

  大家或多或少都曾經有感到焦慮過,因此當我們遇到焦慮性疾患時其實還滿能感同身受的,只是他們的症狀會嚴重一點,當遇到此種疾患時其實我們也不用太把他們當作極端,應該要好好的讓他們做治療,而不是避開他們視而不見(不要讓他們並發社會畏懼症),畢竟治療後的效果顯著。

  另外其實我有認識一位疑似患有焦慮症的人,每次看到他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其實都很想跟他說不用擔心那麼多,因為快點知道結果不就不需要在做無謂的擔心了嗎?如果真的有什麼事可以等結果出來在擔心,而不是因為太擔心了而不敢去追求結果。

 

問題:當有個人跟你說他是焦慮性疾患,你要怎麼區分出他是患有哪一種疾病?而他又要接受什麼樣的治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