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變態心理學」推薦~蘇嘉甯 (97007048) 第3組 焦慮性疾患 最扣合社會議題的 from 莊韶妮(96020004)

(一)推薦~蘇嘉甯 (97007048) 3組 焦慮性疾患 最切合社會議題的 from 莊韶妮(96020004) 5

根據社交恐懼症病因,患者常因失敗的互動經驗(例如感受到當眾受辱)而擔憂再次成為眾矢之的,害怕與人群互動,逃避與人往來,因而難以與他人建立密切連結或情誼。嘉甯提到社交恐慌症患者可能會因對社交的恐懼而限制其求職的選項,使患者僅選擇從事較不需面對人群的工作,此一論調引起「社工」主修的我深加思考。我們生於社會,接受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歷程,隨著成長階段漸漸建立起社會互動的模式,對於我們而言,幾次難堪、難受的互動經驗,並不足以影響我們與他人互動的意願與能力,反而會使我們從失敗互動經驗中調整(adjust)互動方式。

而何以患有「社交恐懼症」這一群人,會因此而走上遠離人群的路,影響更及其求職能力?此可回溯其早期家庭生活經驗,薄弱的社交能力恐因於家庭中受忽略、壓抑所致,使其成長階段的正向互動缺乏,不足以其建立社交自信,直到求職階段仍受限其對人群的恐懼,使他們僅能從事不需與他人互動的工作,如此更難建立正向互動經驗,形成一惡性循環(vicious circle),而此群人絕非少數。此更值得多專業(multi-disciplinary)間合作,由社工專業及早介入家庭處遇,發現家庭「長期忽略」孩子的問題(「長期忽略」與「身體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共隸屬兒童虐待範疇),並與心理師專業共同討論處遇,建立孩子的社交自信與發展健全社會關係,以避免未來成為社交恐懼症高危險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