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葉馨文(97007027) 第7組 Mood disorder

原文摘錄/改寫摘要

DSM-IV-TR列出兩大類情感性疾患:憂鬱症及雙極性疾患,雙極性疾患同時有躁症症狀和憂鬱症狀〈可是躁症症狀和憂鬱症狀卻是兩種相反的形態〉。憂鬱症又可以分為重鬱症和輕鬱症,雙極性疾患又可以分為雙極性疾患第一型、雙極性疾患第二型和循環性情感疾患。另外還有一個是情感性疾患亞型,亞型的特徵包括季節性、快速循環、精神病的特徵、緊張性精神分裂症、產後發作及憂鬱症性特質。關於情感性疾患的成因,可從神經生理學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來探討。神經生理學因素又可細分為:遺傳因素、神經傳導物質〈正腎上腺素、多巴胺、血清素〉與憂鬱症、躁症間的關係、與情感性疾患相關的大腦結構〈杏仁核的高度活動,海馬迴、前額皮質層、前扣帶迴活動的減少〉和神經內分泌系統〈可體松失調〉。社會因素包括生活事件〈例如:失業、離婚等〉和人際問題〈低社會支持、高情緒表達、社交技巧不佳等〉,心理因素包括佛洛依德的理論〈憂鬱是轉向內在的憤怒〉、情感與神經系統〈人們傾向經驗高負向情感和低正向情感〉和認知理論〈貝克憂鬱理論、無望感理論〉。

 我的感想/心得/疑惑

小時候聽到遠親得了憂鬱症,那時我以為會得憂鬱症的人,大部份因為一時不能適應生活中不如意的事,當聽到有人得了憂鬱症時,我都會直接做個人歸因,認為是那個人自己太過於固執、抗壓力不佳等,現在覺得自己這樣非常愚昧。在學了這麼多之後,我覺得真的要好好宣導正確的憂鬱症相關知識,不然就會像我之前一樣,對那些病患有誤會,尤其是在台灣這個被深植"去看精神科的就是神經病"觀念的地方,我相信很多人也對這些患者不了解,這樣會讓病患無法被待以適當的治療、得不到他人的諒解和支持。

我有這樣的感想/心得/疑惑,因為我聯想到什麼人事物?因為什麼我會有這些感想?

大一要升大二的時候,跟一個好久不見的國中同學聊天,在他得知我是唸心理系後,他提到他們家裡很需要我的幫助,因為他媽媽得了憂鬱症,礙於當時我自己對這方面知識也不足,所以我建議他要趕快帶他媽媽就醫,不過因為他怕這樣會惹來其他人異樣的眼光而作罷,後來我建議他去找一些關於憂鬱症的協會,或許可以幫助他媽媽。

提出問題

 如何簡單、明瞭地介紹情感性疾患給大眾認識,使大眾不再對患者有所誤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