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蕭惇今 97007064 第九組 人格疾患

原文摘錄/改寫摘要
人格疾患依照DSM-IV-TR分類,主要分成三大類十種不同疾患,分別為古怪/偏離常態類、戲劇化/不穩定纇及焦慮/害怕類。
人格疾患與第一軸疾患的重慾症、焦慮性疾患及人格疾患之間都有高的共病性,有些共病症狀會有多種的組成模式。
古怪/偏離常態類包含三種疾患,分別為妄想性、類分裂性及分裂病性;戲劇化/不穩定纇包含四種疾患,分別為反社會性、邊緣性、做作性及自戀性。焦慮/害怕類包含三種疾患,分別為畏縮性、依賴性及強迫性,各種疾患與父母的管教及遺傳有不同程度的關係,在治療方面也要針對不同症狀給予適合的方式,例如針對邊緣性人格疾患使用辯證行為治療。
我的感想/心得/疑惑
毎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在研讀某種症狀時,會聯想到自己或親朋好友,即所謂的「醫學院學生症候群」,或許我們在感受、思考及行為上有類似人格疾患的症狀,但由於人格疾患是極端、廣泛且持續的病症發生,且依照DSM-IV-TR分類中,也沒有符合至少的症狀項目數,所以我們並非人格疾患。
我們時常會在生活中聽到一些關於「變態」的名詞,例如:自戀,做作…等,但我們接觸到變態心理學知道關於這些用詞的繆誤,可以知道在人們心中這些疾患的污名化程度的嚴重性,這些用詞或許只是開玩笑的用詞,但站在專業人員的角度看,可以知道人們對於各種心理疾患的認識還沒有普遍性的了解,所以才會以玩笑語氣說出這些傷人的話語。
我有這樣的感想/心得/疑惑,因為我聯想到什麼人事物?
因為什麼我會有這些感想?
因為每個禮拜至少會翻閱一次DSM-IV-TR,看著眾多的症狀,我時常會有似曾相似的感覺,因為每種疾患的診斷標準都會有多項症狀,再從症狀中指出至少幾項症狀,就為某種疾患,每次在症狀這部分都是停留最久的時間,因為在閱讀的同時會有似曾相似的感覺,為了自己或親朋好友的心理健康,通常會在這部份詳細的閱讀,直到確定結果,才會繼續往下一步邁進。
因為在生活中時常圍繞著一些謾罵別人的話語,其中還包含一些「變態」的名詞,可能是因為對於疾患不是很了解,所以人們就隨便使用這些用詞,也可能是根本就不了解用詞的主要意思,跟著大家一起隨便使用這些用詞,這種感覺很像是沒有病識感的病患,因為都是不知道事實的人,他們的主要差別就只在於針對自己或是他人,但其本質卻是一樣的,想到這一點,就覺得心理的衛生教育其實是很重要的,讓大家可以了解各種疾患,畢竟心理學在世界上比起其他科學是算稚嫩的,在台灣心理學更是稚嫩,許多人對心理學都有錯誤的見解,把研讀心理學的學生想像成各式各樣的形象,有些認為我們可以不經由長時間的晤談或測驗,也不需要任何形式了解,就可以知道他人的想法…等,就如同各種疾患,我們應該讓ㄧ般人可以多了解心理學的相關常識。
提出問題
我們時常會在生活中聽到一些關於「變態」的名詞,例如:自戀,做作…等,我們知道關於這些用詞使用的繆誤,但除了心理衛生教育之外,如何讓一般人了解疾患並減少污名化?以人格換為例,具體說明所使用的方法及步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