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李緒智(97007050) 第1組 身體型疾患和解離性疾患

摘要改寫:
這次的主題是「身體型障礙與解離障礙」。過去的DSM版本將它和焦慮症都歸類在精神官能症下。由於,在身體型障礙和解離障礙中,不一定會出現焦慮症狀,所以「身體型障礙和解離型障礙」又從精神官能症中被分類出來。且在類別診斷中又將身體型障礙跟解離型障礙分開。這兩種疾病的病因皆可能與壓力經驗有關,但是症狀卻沒有直接的和焦慮或苦惱的表達有關。身體型障礙的個體會抱怨身體不舒服,認為自己身體不適、功能不良。解離障礙的個體經歷「意識瓦解」,失去意識、記憶、身份認同…等等的線索。目前的研究對身體障礙和解離障礙的了解不多,病因和治療方式也尚有爭議。
我的感想、心得、疑惑
剛看到身體型障礙與解離型障礙症狀的時候還蠻驚訝的,因為發現自己也有些行為、想法跟書中描述的身體型障礙症狀很類似(但應該不至於嚴重到影響我的身理跟心理狀況就是了)。例如有時會去在意外表的缺陷,或是有時會擔心自己身上會不會有奇怪的疾病。這又讓我想起以前跟學長姐討論DSM的時候,他們曾經提到說:「其實你把DSM-VI看完之後會發現其實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是有疾患的!」。但是仔細的去跟課本中的案例比較起來,就會發現自己似乎沒有「病的」非常嚴重(瑪麗亞的臨床案例就讓我相當的驚訝)。除此之外,這裡還討論到了一個主題「詐病」,而且課本也表示了這要跟身體型障礙區分出來是有困難的,這會讓我想到社會上的醫療資源遭到濫用,以及一些法律上的問題。
而解離型的疾患則是令我感到恐懼,很難想像喪失自己的記憶、經驗、意識的那種感覺。
思考歷程的回顧:
多重人格障礙這個疾患,常常是懸疑驚悚的電影、漫畫、小說題材,透過這些媒體我就更容易的去想像、貼近這些患者的生活。透過課本跟DSM的介紹讓我對解離性疾患又有了跟深一層的認識。而身體型障礙則是讓我感到很奇妙的疾患,他的定義是個體覺得不舒服、但是沒有生理上的病因。在看這個章節的時候一直有一種不協調的感覺,因為我覺得多數的症狀都蠻「主觀的」,像是疼痛,部份失去意識等等,外人很難評估說這到底是真是假,但是我們依舊得把這些「症狀」做出分類,並視之為疾患。

問題:
如果你是一位心理治療師,當你在治療有身體型疾患或是解離型疾患的病人時,過程中你可能會遭遇到什麼樣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