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詹惠萍97007032第五組身體型障礙與解離障礙

一、原文摘錄/摘要改寫
身體型障礙與解離障礙可能都來自於早期某些經驗被壓抑有關。
身體型障礙在生理上的痛苦是源自於心理因素,包括:「疼痛疾患」─能具體描述
無法以生理症狀解釋的疼痛位置、程度;「身體畸形疾患」─過度放大自己外表的小缺
陷導致功能受損;「慮病症」─害怕自己得重症而不斷就醫再三檢驗;「身體化疾患」
─至少有四種不適症狀且影響功能受損;「轉化性疾患」─無法以醫學檢查的神經、運
動功能受損。一般來說可以用抗憂鬱劑、認知行為治療來幫助身體型障礙患者。
解離型障礙與意識、記憶和認同的瓦解有關,包括:「解離性失憶症」─一次或一
次以上的遺忘與創傷經驗有關的重要個人資料;「解離性漫遊症」─失憶時會突然離開
家或工作崗位,以另一個新的身分重新生活;「自我感消失疾患」─失去自我一是彷彿
自己是外在觀察者;「解離性身分疾患」─至少兩個會在不同時間出現的人格。一般來
說會以精神分析治療來幫助患者,但要注意有些技術可能會使症狀惡化,如催眠和年齡
回溯。
二、我的感想/心得/疑惑
身體型障礙以及解離型障礙相對於憂鬱症以及焦慮症等等較常見的疾病是比較少見
的,且與基因遺傳也比較沒有直接關係,反而是與個案早期的受虐經驗或者壓力事件有
極大的關係,這些疾病只是個案本身發展出來保護自己的因應方式,有的時候想想,治
療師在協助個案時,是不是可以不要針對症狀本身去做治療,而是針對個案因應事件的
方式,協助個案以不同的方式去面對自己過去的經驗或壓力事件,進而改善症狀導致功
能受損的程度,我覺得這是另一個治療的方式。
對於解離性身分疾患部分我有一個疑惑,到底一個人最多能夠解離成幾個人格?會
不會因為治療師的治療方式或能力而改變?有些人格可能只出現過一次,就不再出現影
響個案的功能,但出現的那次可能嚴重影響到了個案的生活,如:傷害了他人的生命安
全,那這樣這個人格還算不算是其中一個人格?有些治療師的治療方式可能會引導個案
發展出另一個人格,那這樣算不算個案本身有解離性身分疾患?
三、我有這樣的感想/心得/疑惑,因為我聯想到什麼人事物?
之前有許多與解離性身分疾患有關的書籍,如:24個比利、11個我與城堡、第一人
稱複數等等,也許是為了增加故事性而誇張化許多情節,但是基本上都是由真實故事去
改編的,但當我還沒學到這類疾患的病理時,我會覺得怎麼可能會有這種事情發生,會
不會是為了書籍銷售量而宣稱這是真實故事之類的,現在學到後就會覺得很不可思議,
雖然不會再去質疑這些個案的真實存在性,但對於書籍裡面的一些治療過程或結果等等
就會有疑惑,會不會有些人格還沒有表現出來?會不會有些人格其實是同一個,只是在
不同的時間點表現出來敘述不同的事情,有著不一樣的情緒反應,就被認為是不同人
格,而且這些人格有些本來就是沒有名字的,是治療師為了區隔而取這些名字,會不會
導致更混淆?在DSM-IV裡的診斷準則沒有說明很清楚的部分就只能靠治療師本身的能力
以及技術,這就有病患被治療師誤導的機會,就會導致治療過程更複雜,要如何降低這
部分的可能性,讓個案的病程呈現最原來的型態,我想這是值得深思的一部分。
四、提出問題
如果你身邊出現一位這樣的朋友,有著許多不同的人格,有可能在任何時刻轉換成
一個你不知道的人格,做出傷害你的事情,你會如何與他相處?你會依你在課堂中學到
的方法記錄下他各個人格,想辦法與他的不同人格相處,還是會放棄他這個朋友?如果
你要與他的不同人格相處,你會怎麼做?


--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http://www.kmu.edu.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