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林思妤 97007036 第五組 身體型疾患與解離性疾患

l   原文摘錄/改寫摘要

 

身體型疾患包括疼痛疾患、身體畸形性疾患、慮病症、身體化疾患和轉化性疾患。此類型的病人會不停的抱怨自己的身體哪裡不適而不斷的就醫。病人可能會是因為心理因素而感到疼痛,或是因為外表的缺陷而感到不滿意,也可能是一切都好好的卻覺得自己生了重病。身體行疾患的病因可能與某些的壓力經驗有關才使症狀出現。身體型疾患的治療有認知行為治療、藥物治療和控制治療。

 

解離性疾患在DSM-IV-TR中分為解離性失憶症、解離性漫遊症、解離性身分疾患和自我感覺消失疾患。以上種類的患者皆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解離,患者在沒有意識的時候經歷過一些經驗,可能會沒有辦法想起自己的一些資料或是短時間忘記自己是誰,也可能是在一個不常去的地方假裝一個新的身分。解離性疾患的病因有可能是由壓力經驗造成。此外,解離性身分疾患有兩個主要的理論,分別為創傷後模式與社會認知模式,治療方法有使患者減輕焦慮,更直接的面對自己的恐懼,再整合他們的意識和記憶,最常使用得是精神分析治療來醫治患者。

 

l   我的感想/心得/疑惑

 

因為以前對於身體型疾患和解離性疾患因為很少見,所以對他們的知識很不足,學習過這個章節後,發現以前的錯誤有很多都是不正確的,觀念也有所改觀,以前看到別人不斷的去整型只會覺得他錢太多,一個鼻子整了好幾次還不滿足還真是愛漂亮,怎麼樣也不會想到他們是因為心理因素才會導致這樣的行為除了基因的遺傳也可能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嚴重還會導致功能受損。因為害怕受到其他人的歧視或是想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而想要去重整自己的外型,也由於現在的科技的進步,整形技術越來越好,也越來越普遍,整型這個行為不會令人感到意樣的眼光。患者對身體的某些小瑕疵不滿,並且過於在意缺陷,深受外表問題所苦惱,導致情緒、工作、人際關係都受到影響,不斷的去尋求整形醫生的幫助。或許是這樣的例子在社會上越來越多,有些整形外科醫師也會評估病人的狀況,如果太嚴重還會轉介給心理師,給予患有身體型疾患的病人心理上的協助並改善他們的狀況。

 

l   我有這樣的感想/心得/疑惑,因為我聯想到什麼人事物?

 

學了身體型疾患的相關治事後,讓我想起最近有看到一則新聞報導是在說有關身體畸形性疾患的一名個案,個案王先生因為數年前跟朋友出遊時,被開玩笑說臉大、肩膀窄,之後就不斷的照鏡子並感覺到自卑,進而決定去做臉部整型,但是之後仍覺得自己的臉不對稱而感到沮喪,也不去上班一直躲在家裡,家人察覺不對勁之後帶他去看醫生,才發現他有身體畸形性疾患。因為現在社會的價值觀與審美觀,人們也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外表,當被說自己哪裡不好的時候,就會想努力修正,但這類患者則是過度的想要修正自己的瑕疵,進而影響到生活、社交與人際關係,我覺得家人和朋友在生活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當發現身邊有人有這樣的疾病時,我們應該多去稱讚他,減少他注視瑕疵的頻率,也跟醫師配合一起幫助他

 

l   提出問題

 

假如你是治療師,有一位患者有身體型疾患,你該如何去幫助他、使用何種治療方法?他的家人要怎麼協助你去幫助患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