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林詩庭 (97007044) 第二組 情感性疾患

變態心理學-情感性疾患 學習札記
>
> 97007044 林詩庭 2010/10/18
> 一、性別差異
>
> 課文中提到:排除某些特定族群,憂鬱症在女性族群中發生率約為男性的兩倍:
>
> •在成人期,女性較常暴露在慢性壓力源下。例如貧窮,而且更常負擔家中孩子與生病
> 家人的主要照顧任務。
> •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期待,可能會強化她們對外貌的自我批評。
> •女性一般重視人際關係上的贊同以及親密感,可能因此強化對重大失落的反應。
> •女性的社會角色容許她們做較多情緒性的適應行為,而這可能延長重大壓力後的悲傷
> 心情。
>
> 其實知道女性的好發率為男性的兩倍並不令人意外,尤其是在台灣這個和歐美比起
> 來較傳統的社會。而且更進一步思考,日本或中國在憂鬱症的性別差異中,女性的發生
> 率不知道是否會高於男性的兩倍以上?最近看到國外一則報導說,女性每天在腦中思考
> 的東西比男性多,因此每天說的話比男性多四倍,不曉得這是否也是性別差異的因素之
> 一?
>
> 二、我的感想
>
> 拍完我們這組介紹情感性疾患的主題短片以及案例報告之後,讓我覺得,之前的我
> 似乎都沒有對這些患者真正的發揮同理心,不曾好好的揣測過他們的心情和心境。在拍
> 主題短片症狀的同時,我發現,其實有些狀況是旁人很難察覺的。例如躁症中的購物狂
> 行為,患者身邊的人很容易就會把他解讀為拜金或是投資;還有像膨脹的自尊心,別人
> 可能就會認為患者他是自戀狂或者很自以為是。
> 而在拍個案時,則驚訝的發現,患上憂鬱症是需要多少的壓力以及痛苦才能造成,
> 得病之後,真的很難從那種情緒中走出來,就像心中有一塊越沉越深的大石頭,如果再
> 遇上庸醫情況更是雪上加霜。當個案由憂鬱症轉換成躁鬱症時又是多自認為的快樂與解
> 脫。在得到躁鬱症一開始,患者真的很難察覺自己生病了,旁人也是,只是一昧的覺得
> 變開心變活潑了,不會再受憂鬱情緒困擾,殊不知是更嚴重的開始。
>
> 三、聯想到的人
>
> 會有這些感觸是因為聯想到我媽曾經也是個躁鬱症患者。大概在我十歲時我媽跟我
> 爸離婚了,那年我媽辭去了銀行的工作,想說要專心帶小孩。離婚之前,她就遭遇了我
> 爸長期外遇以及家暴的情況,還有在婆家眾多壓力下,她過得越來越不開心,但為了堅
> 守我外公告誡她的女性傳統美德,她還是對這些事逆來順受。一直到離婚那年,為了爭
> 小孩的監護權,她終於不顧一切,挺身而出,成功的後果是必須承擔我爸的一屁股債。
> 那時,我媽一無所有帶者兩個小孩回到她的娘家,非但沒得到慰藉,反而招來罵名。我
> 想,就是那時她跌入了深淵。
> 幾年過後,生活慢慢回歸正軌。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她接觸了"山達基"這個由國外
> 傳入,自稱可以拯救她的教會。她參加得越來越有心得,買了整套山達基的書,還叫我
> 們跟著看。除此之外,她也愛看當時很紅的葉教授,也買了葉教授整套錄音帶,自以為
> 將要得到解脫。但是不久之後,她的行為越來越奇怪,跟別人說話常常牛頭不對馬嘴,
> 講不久就會跳到別的話題去或扯出一些不相干的謊言,我偶爾會疑惑的問她,她總是回
> 答說:自己的事情讓別人知道那麼多幹嘛!
> 她開始開店做生意,做沒多久總是倒店,然後換個地方再開一家,再倒。我記得當
> 時她常常帶我們去百貨公司換卡友來店禮,那時的我覺得好棒,每家百貨公司都有很多
> 贈品可以拿,尤其是周年慶的時候。後來外公外婆告訴我,他們已經不知道幫我媽還了
> 幾百萬的卡債了,希望我可以勸勸她。我才知道,為了換這些贈品,我媽已經不曉得消
> 費了多少!
> 當時的我們都不知道,其實我媽生病了,一種精神上的疾病,因此我們總是在說她
> 的不是。雖然隨著我讀的書越來越多,多少認為她應該是得了躁鬱症,但也沒有人敢跟
> 她說。她除了沒有病識感外,還認為說她生病的她的兄弟姊妹都是壞人,都是為了跟她
> 爭家產之類的。因此,我們也拿她沒辦法。這種情況持續到今天。雖然這一兩年她交了
> 男朋友後,情況好了很多,但這種精神疾病什麼時候要復發,誰都不知道!真希望當時
> 的我多給她一些同理心。
>
> 四、問題討論
>
> 因此,我想提出個問題:
>
> 1. 當你的家人從憂鬱症轉變為躁鬱症時,你要如何不將它認為是憂鬱症好轉的現
> 象,並帶領她察覺自己病情的變化?為了幫助她,你決定改變社會支持因素對
> 她的影響,助她回復健康。你的做法和步驟會是什麼?
>
> 提示:請說明你所使用的方法。做法和步驟背後的理念,及所依據的相關知識
> ﹝包含症狀、病理、治療﹞是什麼。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