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王詩婷 97007063 第九組 人格疾患

\\\\原文摘錄/改寫摘要


人格疾患包含了許多不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可能表現在認知、情緒、人際

關係和衝動控制上,而且是長期的、廣泛性的,並造成極大的痛苦或功能上

的損害。DSM-IV-TR 將十種人格疾患分成三個類群:A(古怪/偏離常態)群、

B(戲劇化/不穩定)群、C(焦慮/害怕)群。人格疾患在DSM-IV-TR 第二軸,經

常與第一軸的心理疾患共病,且共病時人格疾患會形塑第一軸症狀的樣貌。

人格疾患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日間住院療法以及辯證行為治療等等,近

期研究顯示,即使是之前被評估為無法治療的患者,對於密集的心理治療也

有所回應。



我的感想/心得/疑惑


我們的思考、行為等等或多或少會有類似人格疾患的症狀,在讀到各種疾患

時甚至會不自覺的想到周遭的人,例如讀到自戀型人格疾患時,我想到從前

一位不斷照鏡子,總是誇自己帥的同學,但被診斷為人格患者他們的症狀已

經嚴重到使他們對社會適應不良了。人格疾患與其它疾患相當不同,他特地

被歸為第二軸診斷,那是因為其有高比例會與其他疾患共病,進而影響第一

軸疾患的呈現,超過50%診斷出有某種人格疾患者,同時也有其它類型的人格

疾患,而且有超過三分之二的病患符合重鬱症診斷,這可看出人格疾患在治

療上會相當棘手。而在成因上,雖然基因的影響有一定的重要性,但後天環

境以及父母對帶孩子的態度更是極其重要,例如自戀型人格疾患的形成,可

能是因為父母教養態度前後不一致且只關注自己的價值,而導致孩子無法建

立健全的價值觀。



為什麼會有這些感想


課本中提到許多人格疾患的例子,雖然不是每篇都有寫出患者父母的態度,

但我在閱讀時總會猜想:他今天會變成這樣,可能是因為小時候父母對他

的態度是這樣或那樣。如有位反社會性人格疾患的19歲案例,他的父親對他

不聞不問,而母親再探望兒子時的狀態是心煩意亂且帶酒意的。另一位依賴

性人格疾患者因母親的反對而取消婚姻,且覺得母親不會贊同他與任何人結

婚,但他不敢頂撞母親,那他的母親可能從小對他的教養態度是...?父母

對孩子的教養態度對其人格的養成非常重要,無論是虐待、態度不一或過度

保護,都可能造成孩子在成長後價值觀與人格上的問題。



提出問題


如何以辯證行為治療法治療邊緣性人格疾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