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黃瓊儀 97007060 第九組 人格疾患

黃瓊儀 97007060 第九組 人格疾患
原文摘錄

雖人格疾患有古怪/偏離常態(妄想性、類分裂性、分裂病性)類群A、戲劇化/不穩定(邊緣性、做作性、自戀性、反社會性)類群B及焦慮/害怕(畏避性、依賴性、強迫性)類群C,但人格疾患是具有高度的共病性,通常一個人格疾患會伴隨其他兩三種疾患,診斷標準也有高度的重複性。對於人格疾患,心理動力、認知和藥物治療都能分別對於所適人格疾患有所助益,像是肯伯格的客體關係治療,它幫助邊緣型人格疾患強化自尊且停止以二分法看待所有事物。而李娜漢的辯證行為治療將重點放在治療師對於病患的接納,治療過程共可分為四個階段,幫助病患學習解決問題及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我的新學習

從前有聽過「邊緣性人格疾患」這個名詞,之前對它的印象是患者會有人際上的問題,而實際上不僅如此。邊緣性人格疾患是人格疾患中的大宗,因患者有時會有自傷、自殺的傾向,所以也最難治療。患者對人的態度和態度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毫無理由發生很大的改變,情緒表達兩極化、改變突然,像是從滿懷熱情的理想化狀態瞬間轉變為對人帶有鄙視輕蔑的憤怒。這樣的情緒失控使患者無法維持正常的人際關係,也引發一些無法預期、衝動、自我傷害的行為。還有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因著壓力的緣故,在行為、思考、或感受上會有類似人格疾患的症狀,如果這些特徵以極端、無法改變且適應不良的方式表現,加上廣泛且持續的出現,這時才符合人格疾患的診斷。

新學習對我的影響

雖然我們生活中不會時常遇到心理疾患患者,我們自身和身邊的朋友們也會有壓力大的時候,這時所表現出來的狀態我們可以判斷是屬於哪一種第一軸疾患類型的傾向,若是聯想不出,我們也嘗試推測出其原因。在學習人格疾患之後,有助於在症狀判斷上的學習,如邊緣性人格疾患,從前對於它的相關症狀,我僅能壓力、家庭環境上的歸因,無法將它做症狀上的歸類。同時,本章也傳遞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很多在心理疾患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症狀,正常人有時也都會表現,這也是為什麼連續向度的觀念時常被強調的原因。當我們開始對疾患有所認識,會想要學習去做類似診斷的歸類是正常的,不過也要注意的是,我們不需對自己的表現過於擔心和無形中將他人貼上標籤。所以這時我的焦點就會轉向病因學,意思不是要認定自己或他人有可以形成疾患的的病因,而是我們的環境和生理條件必定有不完美的地方,我們可以運用所學的治療原理,如認知治療,幫助自己和他人在壓力大時有更正向的思考和紓解壓力的方式。

提出問題:

當我們身邊的人有類似邊緣性人格疾患症狀的表現時,我們可以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幫助或面對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